市八届人大常委会党组召开2022年第5次会议

[城口县] 时间:2025-04-05 05:14:58 来源:手高眼低网 作者:滨田雅功 点击:81次

《说文》云:我,施身自谓也。

有了这样一种道德的自觉,孝便能突破自私而扩充成为人类之爱,也就是儒家的仁。三、孝道:家的伦理与政治意义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西方的工业文明及其相应的现代启蒙思潮冲击着中国古老的农业文明。

市八届人大常委会党组召开2022年第5次会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个体主义与全体主义之间变得更为尖锐对立。之所以辟墨子,是因为墨子代表了彻底的全体主义,它否定了作为每一个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点——家庭,这便会流于极权主义。在徐氏,穷神知化说的是人类体认宇宙秩序的哲学意义。徐氏通过对孝道思想形成、演变的考察,把原初的孝德从孝的历史境遇化表达(如汉移孝作忠的观念、孝弟力田的政策等)中剥离出来,从而澄清孔孟孝道的真实意涵,凸显原始儒家伦理的真精神。6 吴虞:《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吴虞集》,中华书局,2013年,第10-11页。

《孝经》,疑非圣人之言。先秦儒家主张父子之间以天合,发生自然的融合作用,其精神纽带是恩亲,人子对其亲有无条件的义务,且这种关系是不能改变的。目次: 一、气候紧急状况与人类的前途 二、儒家生态思维中的三个关键词及其核心价值理念 三、连续性而不是断裂性:儒家传统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一 四、一体论:儒家传统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二 五、两种批判意见及其回应 六、结论 一、气候紧急状况与人类的前途 在21世纪世界各地接踵而至的各种自然灾害中,最为根本而严重并涉及人类前途的,莫过于全球科学家所称的气候紧急状态(Climate emergency)。

而人物之生,又各得夫天地之心以为心者也。孺子犹同类者也,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儒家生态哲学的第二个重要命题是:天地以生物为心者也,这句话出自《二程集》,而为朱子(晦庵)著名的论文《仁说》起首所引用以开宗明义。所以并育并行者,大德之敦化。

2022年2月28日,联合国气候变迁专门委员会发布《气候变迁影响与调适》报告,指出在气候变迁冲击之下,全球已有一半物种往极地或高海拔移动,未来将有数百万人面临粮食危机。当孟子与公孙丑讨论原始生命的理性化时,孟子提出他善养的浩然之气,如果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之间(《孟子·公孙丑上·2》),孟子浩然之气的论述,也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共构为连续体的预设之上。

市八届人大常委会党组召开2022年第5次会议

何以人可以参与自然的生生不已的创生历程呢?因为儒家认为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礼记·礼运》云: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人者,天地之心,五行之端也,所以,人生于自然之中,必须建立人与自然共生共感之关系,人的活动必须顺应自然的变化,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声、色、味变化不可见,则天地万物亦几乎息矣。《论语·先进·26》记载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着孔子坐而谈,孔子要求诸生言志。王阳明曾与友人游南镇,见山中花树,王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

这种文明特质在孟子思想中以最鲜明的方式表现出来。近年来席卷全球的气候紧急状态的新发展,令人想起20世纪60年代以后欧美社会所展开的环保运动。如果循着《中庸》的思考来看,这种感通的关系建立在诚这项共享的德性之上。(2)和解:人与自然之和谐的前提,就是人与自然必须寻求和解,人不以自然为待克服、利用之对象。

所谓连续性关系,指在儒家思想中天地人共构成一种互相感通的关系。其实,1960年代以后欧美的环保运动,也完全忽视来自东方儒、释、道思想传统有关环境与生态的智慧。

市八届人大常委会党组召开2022年第5次会议

本文探索儒家可能为新生态文化的建构提供的两项思想资源。儒学从理论到实践、从知识到行动、从价值到事实,从个人的自我转化到世界的转化,是一套整体规划。

儒家与中华文化的母性思维元素,以鲜明的方式表现在《诗经》之中,温柔敦厚,《诗》教也。六、结论 本文的问题意识从当前人类迫在眉睫的最严重的气候危机出发,探讨儒家传统所能提供的思想资源。这一种批判可以称为实用主义(pragmatism)者的批判。若要追究某特定地区受污染的成因,需要研究其社会、经济、行为模式,以及掌握现实的方式。21世纪气候遽变、地球升温,使人类在《圣经》所描述的永火里辗转呻吟,人类所生存的世界恍如佛经所说的火山地狱。事实上,儒家的整体生态学智慧,与2015年天主教教宗方济各发布的《通谕》中的诸多论点,古今如相会于一堂,东西遥相呼应。

在以上的背景里,本文的目的在于思考:儒学能为21世纪新生态文化提供何种思想资源?为了探索这个问题,本文将揭示儒家生态思想的三个关键命题及其涵义,重新阐释儒家思想中人与自然之关系在于连续性而不是断裂性,以及儒家思想中人与自然之一体观,最后讨论儒家思想中的仁学,以及以分享、包容、同情、责任作为核心价值的母性思维(maternal thinking),在建构新生态文化中的关键地位。儒学是一套理论、知识或价值,无助于21世纪迫在眉睫的生态危机之改善。

天地万物之味非味也,由吾心尝,斯有味也。这种一体性关系与上文所说的连续性而不是断裂性关系互为表里,是建构21世纪新生态文化的思想资源。

这一种批判意见,可以称之为反观念论(anti-idealism)者的批判。唐君毅又指出:儒家之肯定自然世界之实在,依于心之虚灵明觉之涵盖性,与对自然世界之仁心与敬意。

物之与他物感通,而能生起事象,依于生生不息之理以开新,即不全受过去之习惯所机械支配,亦不全受外力所机械决定,亦无一超越之特殊形式,以限定其所生起之事,为某一特殊之形式之事。只有理论、知识或价值,无法落实为实践、行动,并转化为事实。更深一层来看,在人类起而行之前,必须先拓深并夯实其精神基础,否则缺乏深厚理念的行动或方案,必然沦为盲动。这种心遍在于人以及鸟兽草木虫鱼,皆有其一体之仁。

(《通谕》第137条) 教宗建议以整体生态学因应21世纪的生态危机,完全与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互相呼应,可以印证儒家生态哲学的普世性及其对当代的启示。唐君毅在此所提出的感通这个概念,来自《易·系辞上》: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不但成为儒家(特别是宋明儒)常用的概念,更是儒家生态观中万物得以和谐的基础。

儒家论述重视感人而不是胜人,钱穆说儒家思想重情感胜于理智,正是这种将万物视为并育而不相害而与人为一体的情感,才能成为21世纪人类迈向新生态文明道路上所急需的思想资源,可以为21世纪的深层生态学与整体生态学夯实理论基础。儒家的生态哲学,正可以为整体生态学或深层生态学的建构,提供博厚高明的精神基础。

儒家思想中的仁学,以及以分享、包容、同情、责任作为核心价值的母性思维(maternal thinking),在建构新生态文化中具有关键地位。故曰:人者,天地之心,万物之灵也,所以主宰乎天地万物者也。

教宗方济各首先指出生态危机涉及社会、政治、经济的公义问题,他说:现时,我们应认识到真正保护生态的方法必须是深入社会的,对环境议题的辩论,必须整合公义的课题,这样才能听到大地和穷人的吶喊。以上这一段话,不仅阐释人之所以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之理由,更说明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可以主宰乎天地万物。但是,朱子并未进一步解释,万物的所谓德之内容是什么?为什么万物有此德,就可以并育而不相害? 关于这个问题,当代新儒家学者唐君毅先生,在1951年撰写的《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一书中,提出解释说:个体之德量,由其与他物感通,新有所创造的生起而显。朱子在南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年)撰写震烁东亚思想界的《仁说》这篇论文。

《仁说》一文对于近八百年来的东亚思想界影响深远,中日韩各地儒者撰文讨论朱子《仁说》者,如雨后春笋,说解纷纷。在诚的基础上,儒家主张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因为在儒家思想中,天地以生物为心者也,大自然的本性就在于使万物生长繁盛,所以,一个成德之人应将天地万物视为如同自己一样,所谓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

(4)联系性思维:天人合一之所以可能,乃是建立在儒家的联系性思维的基础之上,这种思维方式将人视为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分割,并互有亲切之联系。摘要:儒家思想可以对21世纪新生态文化的建构提供贡献。

以上这五大概念,是儒家生态哲学的核心价值,深具21世纪之新启示。到了曾点说他的志向是莫春者,春服既成。

(责任编辑:宋承宪)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